盛夏六月,万物竞秀。2025年6月29日,中国收藏家协会第三期“中国收藏文化大讲堂”在北京大钟寺价值品商城二层报告厅如期举行。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刘铭威出席活动并致辞,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研究馆员施俊老师以《玉器鉴赏与收藏》为主题授课,部分分支机构负责人、现场近百名学员与线上收藏爱好者齐聚一堂,共赴这场穿越千年的玉器文化科普盛宴。本次活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事业发展部副主任、保利拍卖师唐花玲主持。
下午14时,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,并通过协会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三大官方平台全程直播。刘铭威理事长首先致辞。他指出:收藏,是对历史的回望,是对文明的传承,更是对未来的担当。今天,我们相聚于此,要以收藏文化为纽带,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基础教育、提升收藏群体素养、倡导科学理性收藏,推动中国收藏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。
我们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石,筑牢收藏文化的认知根基。收藏文化的繁荣,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教育。我们应以“中国收藏文化大讲堂”为起点,构建收藏文化知识体系,加强收藏基础教育,将收藏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教育范畴,推动文物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等基础知识进课堂、进网络,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,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基因,真正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。
我们要以素养提升为核心,塑造新时代收藏群体的精神品格。要提升收藏群体素养,我们努力培育“学术型收藏”的研究精神。真正的收藏大家,无不是在收藏实践中深入研究,将个人藏品转化为学术成果,为文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。今天的收藏者,应当以研究的视角对待每一件藏品,让藏品从“器物”升华为“文化载体”,实现收藏价值的最大化,让收藏文化在交流中生生不息。
我们要以科学理性为准则,推动收藏行为回归文化本质。科学理性收藏,需要坚守“量力而行”的行为准则。我们倡导循序渐进地开展收藏活动。尤其是新入门的藏家,应先从学习基础知识做起,逐步积累经验,通过研究文物提升自身素养,获得精神满足。同时,文物通过收藏者的?;び氪?,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,收藏者既是文化的继承者,也是创新的推动者。
就当前收藏文化发展趋势,刘铭威理事长对全体会员和广大收藏者提出了三点希望:
一是做“知古鉴今”的学习者,以基础教育夯实根基,让收藏之路走得更稳;
二是做“守正创新”的传承者,以素养提升塑造品格,让收藏之光照得更亮;
三是做“遵法尚德”的践行者,以科学理性引领方向,让收藏之道行得更远。
作为本次大讲堂的主讲嘉宾,施俊老师深耕玉器研究数十年,著有《中国古代玉器鉴定》、《玉玦功能的演进》、《古玉器收藏与辨伪》等多部著作。讲座中,她以玉器的基础知识、历史发展、鉴别技巧、收藏策略、保养方法为切入点,系统解读了玉器收藏的关键要素,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玉器鉴赏的核心要点。
为增强参与感,活动设置了互动环节。现场和线上学员纷纷提问,施俊老师逐一回应,既解答了实操技巧,也强调了“守住法律红线”的重要性。
随着直播结束,第三期“中国收藏文化大讲堂”圆满落幕。但屏幕两端的热烈讨论仍在继续,这场关于收藏、关于文化、关于传承的对话,正通过网络与现场的双向奔赴,让更多人触摸到中华文明和玉器文化的厚重与鲜活。
未来,中国收藏家协会将继续以“大讲堂”为窗口,为协会会员和全国收藏爱好者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,让收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